博客年龄:16年6个月
访问:?
文章:33篇

个人描述

紫色的幽雅与浪漫是我生活的主色调,而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立体多棱角的人物,用我思考后的独立视角去感受世间百态,当时光摇曳穿梭,岁月婆娑逝去,惟有我的思想是永恒长存的.

浅谈培养中学生责任意识的十大误区与分析

2012-06-03 14:19 阅读(?)评论(0)
 

   真正的责任感是一个人对自己、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包括国家、社会、集体、家庭、他人和自己,主动施以积极有益作用的精神。责任感从本质上讲既要求利己,又要利他人、利事业、利国家、利社会,而且自己的利益同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利益相矛盾时,要以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利益为重。以上是对责任感的含义的解释,可以看得出“责任感”这个词是多么沉重,尤其是对于刚刚开始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中学生,结合学生特点即学生是独立的人、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具有独特意义的人,我认为对初中生的责任意识的培养应该是一个渐进地潜移默化地系统化的过程,而在这个培养过程中,许多人包括家长、教育者乃至社会舆论都可能出现对责任培养的认识误区,以致对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效果不佳,现总结出十大常见认识误区与大家共同研讨:

1、              一味地认为初中生责任感薄弱并加以批判。

    看了许多关于培养初中生责任意识的文章,多以初中生责任意识的现状分析作为开篇,通常是这样说的:初中生普遍责任意识薄弱,缺乏社会责任感等,还分析了许多原因:如独生子女娇生惯养;父母忙于挣钱养家,疏于管教;单亲家庭或无父母,无人有效管理;社会大环境,人情冷漠等原因,诸多客观原因分析,看似很有道理,但我却不认同,他们都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作为初中生按照成长规律无论从认知还是觉悟都不可能具备我们所要求的“责任感”,他们刚刚开始摆脱依赖,走向自立,独立意识也刚刚开始觉醒,要求对国家、社会、集体、家庭、他人和自己都富有责任感是不是太苛求呢,对于现阶段的学生只要学会做好做学生的本分,认真学习,按时完成作业,就是在对自己负责了,能够在家里尊敬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就是对家庭负责了,能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参加社会实践就是对社会负责了,而按照这样的要求现阶段的中学生大多数都是富有责任感的,只有个别学生存在问题。我们要把培养学生对国家、社会、集体、家庭、他人和自己的责任感作为我们培养的目标,并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活动提升学生对责任感的认知层次。

2、              认为说教可以强化责任感。

   责任感是一种内化于思想意识中的精神,只有内在思想意识的提升,才能表现为外化的行动,而有些教育者一味告诉学生要树立责任意识,要对国家、社会、集体、家庭、他人和自己负责,要用行动表现责任意识……希望可以通过说教形式强化责任意识,可往往事与愿违,学生不买账,甚至将老师的说教当成唱高调,在内心很是抵触甚至逆反,达不到预期的目的,我想对于责任意识的培养切不可三令五申,最好的办法还是将教条的说教幻化成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在活动中自觉提升对责任的认识。

3、              对责任感的教育空洞无物。

    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不是一句口号,很多教育者只是空洞地告诉学生要加强对国家、社会、集体、家庭、他人和自己的责任意识,却没有告诉学生具体的对国家、社会、集体、家庭、他人和自己负责是怎么回事,有哪些表现,学生只是听着老师的教育,却不知道怎么做。针对初中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我们可以设计一些主题不同的活动,引导他们在活动中体会什么是责任,对国家、社会、集体、家庭、他人和自己的责任有哪些表现,明白今后该怎么做。

4、              通过活动培养责任感,但缺少活动后的责任意识提升总结。

   许多教育者都在通过活动培养责任感,形形色色的活动如班会、大扫除、运动会等,学生积极踊跃地参加,学生的能力能够得到锻炼,但长期的活动教育在责任意识提升上收效不大,其实并不是有活动就有提升,因为活动后没有就责任意识的提升总结,有活动参与但没有理性思考的活动是无效地活动,有形无神。活动后的提升总结是必须的,而且要上升到思想意识层面的,让学生学会在活动中总结,在总结中提升。

5、              狭隘地认为责任感就是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

    一提到“责任感”,有的教育者就认为学生缺乏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社会责任淡漠,更谈不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往往忽略了责任感在学生生活细节中的体现,要知道不会走怎能跑,人的认知是有规律的,责任感的提升亦是如此,得先明确了自身的责任、对他人的责任、对家庭的责任,才可以上升至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所以责任意识的提升必须是循序渐进的,不可操之过急。

6、              认为可以通过量化考核责任感的水平。

    在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过程中,如何考评学生的责任意识呢?一直都有教育者为之做着实践,很多人认为可以通过量化表格通过分数来考评,将责任分为自身责任、家庭责任、学校责任、社会责任几大块,每一块中设计几个指标,按达成与否加分,累计分数评定责任意识的水平。这样做看似很有实效性,也可以从具体的行为上去指导学生培养责任意识,但却忽略了一点就是责任意识的水平又怎么能通过有限的几个项目的考评来定论是高是低呢?在考评表中的考评项目只能是生活中常见的几个反映责任意识的项目,不具有考评的代表性,另外我认为对于思想品德的考察用分数计量本身就不是很恰当,我们可以通过优秀、一般、有待加强分层次评定更好。

7、              认为课堂教育是培养责任意识的主要途径。

   有的教育者认为课堂教学是培养责任意识的主要途径,尤其在初中思想品德九年级教材中专门设专章进行责任教育,在学生课堂的知识学习过程中教师适当加强对责任意识的培养,但这是远远不够的,责任意识的培养是要到社会的大课堂去学习、提升和实践的,课堂教育只能作为提升学生责任意识最直接的途径,却不是主要途径。

8、              认为学生责任意识主要靠学校来培养。

   学生任何思想品德的培养,有的人都认为是学校的责任,他们却忽略了学生的品德是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塑造培养的。有的时候家庭的影响也不可忽视,父母的言行会耳濡目染地影响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试问:不负责任的父母怎么要求孩子学会做负责人的人,不能把教育的责任都推给学校,有时候老师教育了一天却不如家长的一个行为对孩子影响大,另外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中社会也会无形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因而,学生的责任意识的培养要综合家庭、学校、社会诸多方面的努力去完成。

9、              孤立地培养学生责任意识,忽略了生与生的互动。

    有的教育者设计活动,将对学生的责任意识的培养贯穿于其中,学生在活动中完成预设的任务,一味地要求他承担任务中的责任,他完成的不好就批评,非常注重结果,将学生看成一个个单一的个体进行教育,常常忽略学生在活动中不是单枪匹马,而是团队合作完成,在任务中各自有责任同时还要兼顾他人,这种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有时候更能帮助学生去体会责任的意义,所以孤立的教育往往事倍功半,而注重活动过程活动主体间的互动,效果则更佳。

10、         认为初中阶段就可以完成学生责任感的培养。

   对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有的人要求初中学生就培养出对自己、他人、集体、社会乃至国家都具有高度责任感,那只能是苛求,根本无法达到,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全力在初中阶段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并将其付诸于行动,注重学生的行为细节,培养学生勇于承担责任,对人对事负责。

   总之,我们在培养学生责任意识时,切勿走进这些认识误区,只有当我们尊重学生思想发展的客观规律,认识到学生是发展的人,就可以更加有效地培养他们成为负责任的公民。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